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手机:15822952422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子女教育

父母及时恰当地跟孩子说“no”

发布于:2017-06-08 12:38:33 点击:2745次
父母及时恰当地跟孩子说“No”
隔离 
    隔离往往是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令他离开相应的环境,或者剥夺其参与相应环境的权利,使孩子感到无趣、压抑、孤独或痛苦,从而减少不良行为。 隔离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中经常使用的惩罚措施,它往往是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令他离开相应的环境,让他独自在另外的环境中呆几分钟,或者剥夺其参与相应环境的权利,让他待在一边,使孩子感到无趣、压抑、孤独或痛苦,从而减少不良行为。 
当然,由于年龄不同,具体的隔离方式可以不同。对婴儿而言,让她们蹲在地板上、坐在椅子上都是较好的隔离方式;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让他独自呆在枯燥的房子中则是较好的方式。 
      4岁的圆圆吃饭时总是大吵大嚷,专家建议他的父母;他再吵闹时把他抱到椅子上,让他坐3分钟~4分钟。没有多少次,圆圆吃饭大吵大嚷的行为就消失了。 
      6岁的浩浩有经常打断父母讲话的习惯,当父母告诉他不能打断父母的讲话时他还顶嘴。专家建议,在由此情况便让他在厨房站5分钟。结果表明,这一做法对于纠正浩浩打断父母讲话的行为有一定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1) 隔离的时间。 
    隔离的时间一般以一岁一分钟较适合。通常情况下,对2岁~12岁的孩子都可以使用隔离的处罚方式,2岁以下的孩子自我意识和自制力还很差,不适于隔离;同时,12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相当的自制力,隔离效果也不明显。一般情况下,在发生不良行为的10秒内,就应该采取隔离的措施,要干净利落地把孩子送到隔离地点,不要过多解释和拖延时间。 
(2) 隔离的地点 
    如果有条件的话,家庭中应该有一个隔离室,没有条件时可以用厨房、厕所、卧室、做隔离室,也可以以门后边、墙角做隔离的地点。不要把能够使孩子产生恐怖感觉得地方当作隔离室,以免造成儿童的惧怕、过敏行为,当然,也不能使隔离地点比他离开的环境更有趣,他在那里很开心,就起不到隔离作用了。 
(3) 保持隔离的隔离性 
     孩子在隔离时,其他人——包括大人、小孩都不能“注意”他,不能和他交流说话,否则没有效果。 
在隔离中,孩子也可能喊你、叫你、与你谈话、提出另外的要求,甚至自己从隔离点出来,等等,这时父母要态度坚决、不理他,只有到了时间才能撤掉隔离,孩子自己撤掉的要重新开始隔离。 
(4) 使用记时器 
     为了使隔离的时间准确,应该使用记时器或能响的钟表。宣布隔离几分钟后,立刻定时,只有铃声响了才能解除隔离。使用记时器是为了避免父母忘记孩子在隔离——有时有这种情况,增加隔离时间,有时提前解除隔离,同时,建立起期待解除隔离的条件联系,容易使孩子消除不良行为。 
(5) 隔离的适用行为。 
     有些行为非常适合隔离,如打人、取笑其他孩子、和父母顶嘴、抢别人的玩具、大叫大嚷、损坏玩具、吐别人或威胁要吐别人、虐待动物、打小报告、乱扔食物、做危险的事情以及对他人不礼貌,等等。但是,也有一些行为或孩子不适合隔离,如生气、和父母闹别扭、没有做家务、没有做家庭作业、有恐惧行为、有孤僻行为、喜欢独处的孩子,等等。 

制止、否定和斥责 
    现在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实际上就是家长没有及时运用制止、否定和斥责导致的。 
    制止、否定和斥责是家庭、学校中经常使用的矫正行为的方法,其中斥责是标准的惩罚,制止和否定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惩罚作用。 
    例如,两个孩子打架,应该马上制止,跟着进行否定,使之明白打架不一定是处理问题的最好办法,然后对有错的一方或双方进行斥责。 
    没有不伴随制止、否定和斥责长大的孩子。现在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实际上就是没有及时运用这三者而导致的,或者说许多父母没有学会及时恰当地对孩子说“不”。 
    这三者能使孩子认识到当时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从而在今后更少发生类似行为。由于个别家长的素质不尽如人意,本来使用斥责和制止能很快制止的行为,可是由于监护人的观念、思想等原因,反而加强了不良行为的发生。 
    我曾经见过两个孩子有类似的不良行为,因为家长的处理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效果。 
    在北太平庄投币电话亭前,一个小孩拿着电话机玩,又摇又砸,又让它挂在半空中,带孩子的爷爷不仅不制止,反而笑眯眯地看着孙子玩。在方庄小区,我看到一个更小的孩子玩电话机,他那农村来的母亲(看来是在北京打工)用我听不太懂的方言严厉斥责孩子不该这样,这个受到斥责的孩子及时放下了电话机。像前一个例子中的爷爷,怎么能培养起孩子的公德意识呢?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怪当今的孩子不懂公德呢?家长不去制止不良的行为,自然就无法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公德意识。 
    因此,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必须立即制止、斥责,对孩子说“不”。 
    也有过多、过滥或不恰当地使用制止、否定和斥责的例子。 
    一个8岁的男孩正在家中看《动物世界》,神奇的画面使孩子跃跃欲试地说:“我将来也要当摄影家,到全世界拍动物。”可是,一边的孩子妈妈却说:“就你?待一边去吧!”真是一瓢冷水浇在孩子的心头,那种否定带给孩子的往往是兴趣的直接丧失。 
    这是带有嘲弄、损伤自尊性质的惩罚,这种惩罚在许多老师那里,也常不经意地使用。 
    初中三年级女生小霞有相同的经历,自己考了好成绩之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反而回家生闷气。原来老师当着她的面批评另一个同学说:“小玉都考了93分,你为什么不能考好?连她都不如?” 

学校的惩罚 
    没有不伴随惩罚长大的孩子,但是现在家长存在很多误解,把体罚和惩罚无端的划等号,反对使用惩罚。学校使用的惩罚分为三个大的类别,一是属于集体给出的惩罚,学校对学生的记过、警告、开除;二是班级事务中班主任老师给出的公开批评;三是老师们日常有意或无意的惩罚。 
应该说明的是,没有不伴随惩罚长大的孩子,关键是惩罚要得当。但是现在,在学校是否能使用惩罚的问题上,家长们存在很多误解,把惩罚和体罚无端地划等号,无端地反对使用惩罚。其实,恰当的惩罚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倒是那些家长不认为是惩罚的办法,恰恰具有毁灭性的惩罚作用。 
我在一次听课中,注意到一个同学在老师提问时都举手,有时很激动地站起来,前后有二十余次,可是,老师居然一次机会也不给他。不管这个学生是什么情况,他回答得是否正确,但这是教育的契机,也是教育原则要求的,可是他就是没有机会。这才是最残酷的惩罚啊! 
王晓春老师曾经描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 
    幼儿园做游戏时,小朋友A想和小男孩B一队,但是被排挤出去;他又想和女孩C一队,结果也被排挤出去;女孩D想和A一队,但看看老师没反应,D没有敢这么做。A只好尴尬地一人站在最后。 
想一想,一个几岁的孩子屡败屡试,老师都不管(消退),这是对自尊多大的惩罚呀!这种惩罚比皮肉之苦的坏作用可能更大。可怕的是老师家长都没有认识到这些。A小朋友的“遭遇”恰好被他的爸爸看见,回家之后,爸爸说:“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没人理你,活该!明儿我就把你扔到垃圾箱里。” 
孩子受到的双重惩罚,第一次可能没什么,但是,几次过后,还想指望孩子没有不良行为?还想指望孩子能幸福地学习、成长和生活?那可真是天方夜谭了。 
    在很多情况下,那些有意想使用惩罚来教育孩子的做法,也不一定达到效果。 
    小光在班中成绩不好,也不好好学习,但特别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天上课时,他又在左顾右盼,抓耳挠腮,做鬼脸。老师很生气,让他站到教室前边来(明确地想惩罚他)。可是老师的做法没有起到作用,相反,正中小光的下怀——他终于有机会被大家注意了。实际上,老师强化了他的不良行为,惩罚物变成了强化物。因此,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慎用惩罚、慎用惩罚物。 
相互抵制策略 
    当孩子做出某种行为时,与这个行为相对的行为就不能发生,利用这个规律来改变矫正儿童的行为,就是相互抵制策略。 
    一般情况下,我们用手写字时,手就不能同时干其他事情;说话时就不能唱歌,往前看时就不能往后看,向东走就不能同时向西走,看电视时就不能同时看书,等等,这些现象同时存在。也就是说,当你做出某种行为时,与这个行为相对应的行为就不能发生;或者说,当某一器官做出某种行为时,它就不能同时做出其他行为。利用这个规律来改变或矫正儿童的行为,就是相互抵制策略。即儿童出现不良行为时,立刻引导与之相反的行为出现,代替这个不良行为。前文介绍的8岁女孩苗苗的早上赖床行为的矫正,实际上就是使用了相互抵制策略—利用了苗苗起床后只要唱歌就不会哭泣,只要哭泣就不能唱歌这样的规律。三年级女生小兰父母离婚后,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对她常常有暴力行为,但她没有在家庭中发泄对父亲不满的机会,相反,却无意中在学校里学会了攻击同学。由于她的情况比较特殊,同学们也能忍让,但小兰的攻击行为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后来专家利用相互抵制策略,交给她一个方法:当她感觉到自己有打人、攻击他人的冲动(想法)时,就立刻用两手拍节奏,并且口中说出:“一、二、三,不打人;一、二、三,不打人。”没有多长时间,小兰攻击他人的行为就消失了。 
   利用这个策略时,关键的是先找出与要改变或矫正的行为相反或相对的行为;或者找出一种行为,当孩子做出这种行为时,要改变或矫正的行为就不能出现。在一般情况下,要和孩子签订合同,一旦达到合同,孩子就可以得到最喜欢的强化物。如前文谈到的苗苗起床后唱歌不哭,连续两周这样,就算完成合同,从而得到自己喜欢的强化物。利用这个策略,实际上是通过配对建立新的条件联系。所不同的是,需要改变的不良行为是作为条件刺激出现的,我们的目标是刺激一出现,就反映出需要的行为,并通过强化物慢慢消除掉不良行为,即这里的刺激行为。 

天津心理咨询|天津心理咨询中心|天津心理咨询门诊|天津心理医生|天津天空心理咨询网,天津在线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