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手机:15822952422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子女教育

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续一

发布于:2017-06-08 12:38:33 点击:2711次
玩,是孩子道德养成的摇篮续一
    在“玩”中启蒙道德,养成道德的问题上,有两个误区或说陷井值得人们注意。
    一是以为道德就是严肃的说教,以为道德与“玩耍”无缘。
    在西方,一说起道德,就让人想起肃穆的教堂,想起道貌岸然的神父,想起苦口婆心的传教士,想起深不可测的牧师……
    在中国,说到道德,让人想起孔子,孟子……难怪,西方人把“儒家”,叫作“儒教”。
    道德总让人觉得“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因为,人们总以为道德是通过道貌岸然的说教建立起来的。其实,道德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行为,而不是语言。但,许多人却一定要给道德披上说教的外衣。让人以为道德就是说教,弄得道德很高尚,像个板着面孔的老先生。
    “玩”曾经与资产阶级情调,与“玩物丧志”什么的搭上了界。这样一来,“玩”就当然与崇高的,一本正经的“道德”沾不上边了。
     如今,虽然已不太可能给“玩”戴上什么帽子,但“玩”仍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儿戏”。所以,“玩”还是不太容易与道德挨上边。
    如何在“玩”中启蒙道德?如何在“玩”中体现道德?如何在“玩”中培养道德?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常常过分地强调孩子的“玩耍”、游戏和活动的“意义”。或者说,过于注意把孩子的“玩耍”、游戏和活动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两类。以为只有”有意义”的活动,才能对孩子起到教育作用。因此非常反对“无意义”的活动。
   于是,郊游就要体现集体主义,春游就要体现“莺歌燕舞”的乐观主义,游览长城就更要体现抵御侵略的爱国主义……似乎只有参加有“意义”的活动,才能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这是对“玩”的一个误解。
    <<中国青年>>上曾登过一篇退休老师写的文章“一个班主任的无奈和内疚”。
    这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老师对自己以往的教学行为的反思。她说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学校组织去一个很著名的风景点秋游,有个孩子想请假不去。理由是跟父母去过了,再去没意思。
当时,旁边有位老师很不客气地说:“什么没意思,集体活动必须参加!
      这位退休老师说:“你和同学一起去过了吗?没有吧?那就去吧。”
       那孩子脸上是一副又好气又好笑的表情。最后,还是参加了秋游。
       这位老师反思:“我知道要求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好处,也知道在集体活动的问题上批准任何一个孩子不参加,对其他同学都会有不好的影响,我更知道大多数时候老师会用‘必须参加’来要求学生。然而我心底里隐隐地感到不公,因为这毕竟只是一项活动,学生有权利选择,尤其是当他们有合理理由的时候。我总也忘不了那个孩子那种表情,她仿佛告诉我,我一边利用权力强迫她一边还强辞夺理的可笑与可气。”
    这位班主任想到了孩子的选择权利,非常难能可贵。如果我们再往深处想一想,孩子在老师的强迫命令下,参加了集体活动,但是在参加的过程中她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呢?这个所谓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是否使得这个孩子增强了一点点“集体观念”呢?在被强迫,被组织的情形下,除了对“集体”产生逆反的心理还会得到什么东西呢?
    当被组织的“玩”背离孩子的兴趣、意愿时,“玩”就失掉了其原本的意义。对孩子来说,真正“有意义”的活动,是那些首先能让他们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能真正用身心投入的活动。
    在学校做总结报告时,往往会用组织了多少场集体活动来证明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上升了多少。这是一种很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的思维。其实,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在社会团体中的协调能力,分工和合作的精神,个人和团体的关系等等,并不一定是从有明确“意义”,有明确“目的”的活动中学到的。
    以为有组织地,有目的的“玩”可以让孩子有意识地学到更多东西。这是对“玩”的一大误解。
    国内媒体曾有报道,主题是对组织夏令营活动的反感。说孩子们花了一笔钱参加夏令营,只是走马看花式的到处看看,没能“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接受道德的教育和文化历史知识的教育,因而浪费了金钱和时间。
    人的行为是不是都应该有目的?这是一个哲学命题,哲学家们争了几千年。我不认为我有哲学家那种“杞人忧天”的性格。但对“玩”有没有意义的问题,却有兴趣思考。
    去圆明园去玩,没有站在那些残桓断壁前听一听导游背那一段“十年一贯制”的介绍;去爬长城,没有在八达岭上凭吊为抵御外族入侵而牺牲的先人……就不算“有意义”?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新华社驻海外的记者写的。他采访了几个美国人,让他们自己谈美国的教育,让人惊奇的是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搞得很好。我到美国十几年了,除了听说美国公立中小学每天早上对国旗宣誓外,很少见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爱国主义说教。真正能体验到爱国主义的,倒是运动场上,正规比赛开始前的高唱国歌。全场人站立,手放在左胸上,仰望国旗,很是庄严。
    有一年,我们去观看矿矿高中的一场足球决赛。那天很冷,比赛的时间安排在晚上,观众都冷得包头包脑的。学校没有动员,却来了不少学生,还包括家长,都是自发来给校队打气的。比赛起来,场内场外的“集体主义”气氛,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整个比赛给你一个感觉――“为自己的学校骄傲”。
    从“玩”中获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似乎有点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