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手机:15822952422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子女教育

孩子初上幼儿园不哭,过两天开始哭,不是受了委屈,而是另有他因

发布于:2019-08-27 15:07:13 点击:次

朋友家孩子今年三岁,上半年就嚷嚷着要上幼儿园,每次经过家周围的幼儿园的时候,孩子都十分羡慕地说自己也要去上幼儿园,刚好也够年龄,于是朋友就给孩子报了名,至于别人说的刚上幼儿园时的分离焦虑,朋友一点也儿不担心,孩子见人就高兴地说“我要上幼儿园了”,都这么盼着上幼儿园了,还会出现焦虑?


孩子前两天上幼儿园,确实没有什么事,不哭不闹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出门,可是第二天晚上去接孩子的时候,就看到孩子哭的梨花带雨,老师正在旁边安慰呢。看到妈妈一进门,老师就说:“孩子哭了大半天了,一直要找妈妈。”回到家后,孩子就跟妈妈说:“我明天不上幼儿园了。”果然第二天早上怎么叫都不愿意起,这种情绪整整维持了一个月时间,孩子才真正适应幼儿生活。


妈妈十分疑惑:为什么孩子明明很盼望上幼儿园,可是到了幼儿园两天却又不适应了呢?是老师和同学对她不好吗?




01、不能忽略孩子初入园时的压力激素


我家孩子刚上幼儿园时也跟前面的小女孩一样,两岁多的时候,看到小区旁边的幼儿园天天有孩子出入就特别羡慕,经常跟我说:“我三岁了,可以上幼儿园了。”当我正在开心免受分离焦虑的时候,我女儿上幼儿园一周以后开始排斥上学。


很多人都把这种孩子初上学的哭闹情绪叫作“分离焦虑”,不可否认孩子初离开父母确实存在分离焦虑情绪,但是,还有一种被儿童发展学家称之为“压力激素”的体内皮质醇物质,在对孩子的大脑进行着影响。


儿童发展学家梅根.古纳尔曾经研究过151名刚入幼儿园的孩子,在对比了孩子入园前的身体情况,发现他们体内的皮质醇(也叫压力激素)水平在入园初期的一段时间骤升,随之而来的,便是孩子们害怕、不习惯、紧张等情绪,在行为上表现为哭闹不止、拒绝上学等。


身边有个朋友,由于上班比较忙,平时都是奶奶照顾孩子,孩子也比较依赖奶奶,等到孩子三岁的时候妈妈调整了工作岗位,相对比较闲一些,就把孩子接回自己身边照顾,孩子从此开始三天两头生病,因为这个奶奶还曾一度怪妈妈不会照顾孩子呢。其实,孩子更换了照料人,这让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伤害,要离开自己依赖的奶奶而适应妈妈,这让孩子有较强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也会让身体释放出较多的应激激素皮质醇,该激素会降低免疫系统的战斗力,孩子就开始生病。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开始生病的原因。很多妈妈都以为幼儿园人多、老师照顾不周导致孩子生病,继而进行交叉感染,所以孩子三天两头去医院,其实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更换了照料人,导致孩子产生较强的心理压力,又对新的环境充满了未知和恐惧,所以孩子的应激激素皮质醇开始过多释放,导致孩子常常生病。




02、导致孩子压力激素释放的压力源有哪些?


很多大人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会有生活和心理上的压力,那么有什么情况会导致孩子的压力激素释放呢?


§ l 对未知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让孩子远离焦虑》一书里曾这样来形容孩子的压力:


人对事情的认识和理解将决定他对此的行为反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说“我不要你了”来威胁孩子,孩子不理解父母的心情,只以为要被父母抛弃,所以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继而时刻陷入“要被抛弃”的恐慌中无法自拔。


而父母则缺乏科学育儿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自以为这样威胁孩子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不知道这样的行为反而是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那么把这个道理延伸到孩子上幼儿园这个事情上也是一样,孩子一开始只是看到有很多小朋友上幼儿园,还看到幼儿园有滑梯等玩具,以为进了幼儿园就可以随便玩,所以没去之前对幼儿园充满了向往和期待,实际上这类孩子缺乏对未知环境的综合认识和理解,导致进了幼儿园之后,发现之前向往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进而变得心情紧张、压力增大,皮质醇水平升高。




§ l 家长未曾做过“延迟满足”训练


现代家庭孩子较少,很多家长都是几个家长照顾一个孩子,比如孩子在家想喝水,没等孩子吭声有可能父母或者老人就察觉到孩子的需求,直接就把水递给孩子;孩子想吃水果,家长立马削得好好的、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便于孩子吃……


而孩子进了幼儿园之后,一般的班级都是两个带班老师加一个生活老师,带20-30个孩子,这样就很难在第一时间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导致孩子一旦在幼儿园遭遇怠慢,便感觉沮丧和难过,他对幼儿园的抗拒感便增加了。




§ l 未提前对孩子进行规则训练


孩子在家时我们也会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比如孩子吃饭之前不能吃零食、每天看电视只能看30分钟、自己的玩具玩完自己收好之类的,可是一旦孩子哭闹,很多父母就很容易放弃这些规则。


孩子初上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对规则的执行更加严格,也更能够坚守规矩,一旦孩子不守规则或者触犯规矩,就会接受一定的惩罚。当孩子自身违返规则被老师批评或者惩罚时,跟父母对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孩子就会对幼儿园的幼儿园和老师产生抗拒心理。


其实,这些也不能怪孩子,因为人本身就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当我们的大脑觉察到危险时,大脑就会向身体发出指令,调整身体去应对危险,幼儿园的规矩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这种种不适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危险”的信息,使得孩子用哭闹、抗拒的行为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适。




03、如何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儿园刚开学的时候,我去送孩子上幼儿园,就看到有的孩子哭得特别伤心,撕心裂肺地叫着不让妈妈走,可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快速跟自己分离,妈妈虽然不忍心,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了,这样看似用“狠心”换来孩子的独立,但实际上却伤害了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了伤害,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释放压力,快速适应幼儿园生活呢?




§ l 允许孩子带安抚物


我们都知道很多孩子有睡前安抚物,就连傅园慧这么大了都随身带着一根带子,她叫它“摸摸”,我家孩子也有自己的安抚物,是一个毛绒绒的枕巾,她叫它被角。而有的孩子的安抚物有可能是一块方帕或者一个毛绒玩具之类的。


安抚物对于孩子们来说意义重大,给孩子带来的是安心和稳定,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日子里,安抚物包含着孩子的情感寄托,也能让孩子的情绪快速安定下来。这些物品跟妈妈不同,孩子能够控制它、能决定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不需要,当妈妈不在的时候,这些物品可以促使孩子逐渐减少对妈妈的依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促进孩子从“完全依赖”走向“完全独立”的很重要的途径。




§ l 平时注重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孩子从家庭走向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最大的改变是一个阶段性的心理的变化。三岁之前孩子的心理素质是相对的、平稳的。这样的孩子对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一种充满着期待的。但是,有一部分孩子,他的心理培养方面和心理素质方面还不能够达到他的年龄,进入幼儿园的生活就会相对的困难。那么针对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呢?亲社会行为是指一些积极的社会行为,比如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比如帮助弱势群众,给老人、儿童让座,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人建立友好互信的合作,看望孤寡老人,安慰受难者,还有捐赠,帮助弱势群体等。


孩子还小,也许不知道亲社会行为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是孩子可以从自己的亲社会行为中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善意,从而促进自己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向往和期待父母以外的生活,快速融入人群,较快地适应与父母的分离,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生活。




§ l 平时注重增加孩子与家长的活动距离,增强孩子独立参加活动的时间


我们平时跟孩子一起在家时,要刻意训练孩子独自相处的时间和机会,比如宝宝单独在一个房间玩玩具,妈妈在另外一个房间忙碌;妈妈适当延长自己外出和孩子分离的时间;带孩子出去的时候,跟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让孩子坐在自己的旁边而不是紧挨自己坐下,或者坐自己腿上;让孩子独立跟其他小朋友相处(当然是在自己视线范围之内)。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生活上的细节,慢慢培养孩子独立的社交能力,以及给孩子创造合适的分离练习机会。




§ l 不给孩子负面心理暗示


有的妈妈在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哭闹着不肯让妈妈走的时候,说完“再见”之后妈妈又接着说:“妈妈也不想走啊,我也希望陪着宝宝,可是宝宝上幼儿园了,要独立坚强啊。”这样的话给孩子传递的潜在信息是:“跟妈妈分离是你到了这个年龄不得不做的事情,是被迫的,不是因为对你有利,而是因为大家都这样,妈妈也很无奈啊。”这样就会加重孩子对幼儿园的反感心理,认为是幼儿园导致他和妈妈不得不分开。


那么此时妈妈可以这样说:“一开始是比较困难,但是慢慢就好了,你想想看,等我下班了、你放学了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团聚和,你跟我聊一聊你在学校的开心事,我也跟你聊一聊我在单位的见闻,多好啊。”


这样孩子就会被带入到你给他描述的美好景象里,忽略了现在正在进行的分离行为。




总之,我们要尽力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让孩子明白他与父母的分离是暂时的,只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会知道,无论任何时候父母都不会遗弃他,这会给他面对未知的无限勇气。


(文章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