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离家出走的女孩
发布于:2017-06-08 12:38:33 点击:3182次
爱离家出走的女孩
一、一般资料:
徐XX,女,13岁,初中一年级学生,身高1.55米。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父母均为教师,姐第三人,她是长女。家庭基本和睦,家族无精神病史。从小在奶奶家长大,很少到爸妈家。她性格温顺,有些胆小,很听爷爷、奶奶的话,学习很用功,成绩很好,很受爷爷、奶奶、老师的喜爱。爸爸、妈妈平时也去奶奶家看望他,但她始终和爸妈的感情难以亲近。她从小受到爷爷、奶奶的崇爱,形成了任性独立的性格,平时很少与人交往,性格偏于内向孤僻。
上初中以后,离开奶奶家来到爸爸、妈妈的家,她感到很不适应。浑身不自在,一分钟都不想多呆,很痛苦、紧张、害怕、焦虑,为此她痛哭流涕,渴望摆脱这个家。
二、心理测验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躯体化因子分0.3+0.21,焦虑化因子分2。+0.53
三、主诉:
我是在奶奶家长大的,爸妈为了要个男孩,在我一出生时,就把我寄养到奶奶家,从没让我来过这个家,我有一个妹妹和弟弟。他们都是跟父母长大的,我今年才来不到两个月。没来之前,我想:这个家一定充满温暖,肯定是很好的,没来之前我盼望来,但现在我却非常害怕,非常紧张,一刻也不想呆在家里。一回到家我就不知怎么好,我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我要是干点活,妈妈总批评我干不好,我每次都想努力干好,别让妈妈批评我,越这样想越干不好,越遭到妈妈批评我就越紧张。比如:妈妈总说:叫你干这,你不敢干,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老实无用;你别那样干,你总是。。。。。;有一次炉子上的水开了,我向暖瓶里倒水,妈妈让我那样做,别这样做,我要是听了,又说我无用太听话,不听,她又说我难调教。她这样一说,我也不敢倒茶了,时间长了,我连其他的家务活也不敢干了,我回到家,没有一点舒服的感觉。我没有安全感,我很讨厌回家,回家对我来说是一个痛苦。所以上周六我私自回奶奶家,没给妈妈说,他们就变本加厉地批评我。
四、人际关系
由于她学习很认真,性格比较温和,是语文课代表,老师很喜欢她,和同学关系也很好,但由于偏内向,不太爱表达,有烦恼不能及时与人沟通,内心常感孤独、困惑、苦恼。
五、评估与诊断
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正常,个性偏内向,整体健康水平一般,综合分析所获得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时间、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精神病疾,其心理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其问题出现与自幼生活的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的个性特点以及家长教育方法有密切关系。综合考虑其年龄阶段特点,所生活的环境和目前症状的发生情况,决定使用系统脱敏疗法帮助该求助者。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在家中不再害怕、焦虑、紧张,以正常心态对待爸妈的教育指导。
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会与他人心理沟通。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目标:应该符合咨询目标有效性的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
2、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的责任权利和任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3、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一般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左右。具体次数与时间安排视求助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4、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系统脱敏治疗
5、咨询的效果及评价手段
(1)求助者自己评价
(2)咨询师观察
(3)心理测量
6、咨询的费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7、其他问题及有关说明:有特殊情况,应具体说明。
八、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1次 2003年10月12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心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心理测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约需要20分钟;
3)确定咨询目标:
4)与求助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求助者,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
6)布置咨询作业:回忆并思考自己在家中紧张害怕焦虑的不同情况
7)
第2次 2003年10月19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开始实施系统脱敏治疗
方法:
会谈、系统脱敏治疗
过程:
1)指导求助者放松。开始时按照下列方法放松上肢:“坐好,尽可能地坐舒适,双臂自然下垂搁置在双膝上。让求助者想象自己处于令人轻松的情境中,例如,静坐在湖边或者漫步在一片美丽的田野上,使其达到一种安静平和的状态。然后,咨询师用轻、柔、愉快的声调引导求助者依次练习放松前臂、头面部、颈、肩背、胸腹及下肢,重点强调面部肌肉放松。每日一次,每次20--30分钟。一般6—8次即可学会放松。要求求助者在家中反复练习,直至能在生活中应用自如。试做练习指导:你尽可能地放松……现在开始紧握拳头,把右拳逐渐握紧,注意体会紧张感觉,继续保持握拳同时体会右拳、右手、右前臂的紧张感觉。然后,放松……让右手手指放松,感受此时的感觉……。然后自己去试验全部再次放松一遍。再来一次,……”反复几次,达到全身完全放松的目的。
注意求助者对放松训练的反应很重要,由于该求助者悟性较高,经过三四次的练习基本上能掌握放松的技巧。这里关键是建立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心。
2)列出焦虑等级。
在教会求助者放松之后,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设计焦虑对象的分级表。根据引起焦虑的不同程度将刺激由轻到重排列如下:
焦虑事件等级表
编号 焦虑程度SUD 事件
1 10 快要放学了离回家的时间很近了
2 20 放学了走在回家的路上
3 40 到家了,见到爸爸妈妈
4 60 妹妹弟弟叫着与我争吵
5 80 吃饭时妈妈批评我不刷碗
6 90 爸爸说我太无用太听话
7 100 爸妈一起批评我不会干家务,不许我回奶奶家
第3次 2003年10月26日
系统脱敏疗法:
从引起焦虑最小的项目开始,先采用“自然”的情景给求助者训练以增加信心。开始时快要放学了,离回家的时间很近了。告诉求助者:“想像你坐在教室里,最后一节课快要结束了。同学门都在认真做作业,周围听不到其他声响,然后停止想像,继续放松,要求助者在0-7级的焦虑表上平定其焦虑的主要感觉,0表示完全平静,7表示极度焦虑。如果求助者评定0或1,就可以要求求助者按照级别表进行下一级别的训练。当得到想像时,要求求助者放松,然后指导其停止想像,继续放松,报告其在想像哪个情景时体验到了焦虑。如有必要第一项可以重复几次,直到求助者报告焦虑很轻的时候再进入下一级别的想像训练。通常每项做3-4次训练,在按照分级表所做的想像的训练完成后,再到真实的环境中用真实情境逐级暴露,直到能够面对原来紧张害怕焦虑的场景,该求助者进步很快,约10次就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不再回避爸妈的指导教育以及整个家庭的环境。
摘选具体对话内容:
咨询师:现在我要求你想像一些场面,你要想得清晰,它们也许会干扰你的放松,如果你感到焦虑想让我注意,你随时可以告诉我。如果你已经清楚地想像出了一个情境,举起左手让我知道。首先你想像自己在教室里上课,全般同学都在认真做作业,周围很静。饭前的最后一节课,教室里的钟表指到了10点钟。(过了几秒钟,求助者举起了她的左手指,咨询师停顿了5秒)
咨询师:停止想像那个场面,在你想像那个场面,在你想像的时候,你的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一点也没有
咨询师:现在注意力回到放松上。(停止20-30秒,重复放松指示)
咨询师:现在想像你看到钟表指到了11:45,还有5分钟就要放学了(15秒后,求助者举出她的左手指,等待5秒)
咨询师:停止那个场面,焦虑增加了多少?
求助者:大约15分
咨询师:现在继续想像那个情境(在第二次想象中焦虑分数仅增加5分,第三次是0分,处理完等级表的第一项,可以进入第二项……第三项)
九、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评价
我的感觉是心理那么轻松,心理舒服极了,我在家不向以前那样害怕爸妈的批评指导了,也不太紧张焦虑了。我感到家庭的幸福与温暖,基本适应了爸妈的教育方式,我的信心明显增强了。
2、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与跟踪,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随着咨询的不断进步,求助者的紧张害怕焦虑症状逐渐减轻并消失,和爸妈妹妹弟弟的关系有很大改善,咨询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天津心理咨询|天津心理咨询中心|天津心理咨询门诊|天津心理医生|天津天空心理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