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022-27830790

手机:15822952422

邮箱:skyxinli@vip.163.com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吴家窑1号路2号

心灵之旅

改变为什么这么难?真的不是因为你懒!而是这些本能在拖后腿

发布于:2019-09-03 18:41:21 点击:次



不知不觉2019年已经过去大半,年初定的计划和目标实现了多少?真正坚持下来的又有多少?你是不是也无法坚持自己想要改变的事?比如早睡早起,减肥瘦身,读书学习。我们总是间歇性定目标、立Flag,持续性完不成,或干脆放弃。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一边找借口,一边听着诸如“有一些人天生‘有动力’,而另一些人天生‘懒惰'"的观点默不作声。按照这个观点就是:你失败是因为你懒,因为你不自律。真是让人感到悲观消极。


然而《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指出:科学研究表明,这样的传统观点是错误的。要坚持做一件事,人并不需要天生就动力十足。更何况,人天生就没法动力十足。


如果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足够强大的动力支持,绝大多数人改变自己是非常容易失败的。因为这是人的本能决定的。




为什么你总是三分钟热度?人天生没法动力十足


没有人24小时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就像我们无法一直保持心跳120次/秒一样,我们也很难一直保持对一件事情的持续亢奋。这是有生理原因的。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这本书中提到:一个叫作詹姆斯·奥尔兹的社会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实验证明动物长期处于亢奋的后果就是提前衰亡。在人类长期的进化中,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系统形成了一套能规避这种情况发生的机制。


我们的体内除了兴奋类递质和激素,也含有大量的抑制性递质和激素,两种递质和激素基本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也就能保证我们能够在大部分情况下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但这也注定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容易对一件事情感到疲累,容易半途而废和拖延。


而且在我们的感知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叫“感觉适应”。它指的是,当我们习惯于一种刺激,就意味着大脑对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就像刚走进医院,我们会闻到消毒水的味道,过了几分钟之后,我们就慢慢觉察不出这个味道一样。


同样的,当我们一直接触相同的事物时,就会产生感觉适应,那我们的大脑对信息的加工会本能地自动跳过这个过程,甚至加议排斥和抑制,慢慢地让我们对该事物不再感兴趣,也打不起精神。


我们对一件事物最感兴趣的时候,是刚接触的时候,当刺激消退后,我们就很可能对其感到厌倦,这种现象叫作“内卷化效应”。所以你会看到一些人一腔热血决定要改变、要学某样东西,几天后就又回到原样。并且他们已经习惯了这个过程——在一开始兴奋,慢慢麻木。




为什么我们总想要放弃?你可能被虚假疲劳感给骗了


一台机器如果连续不断地工作,短时间内就会报废。人类也是如此,如果一直处于超负荷的状态,也可能像机械一样提前报修或坏掉。


为了减少这种问题,我们的大脑形成一套保护机制。它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提醒和行为激发,让自己恢复,或者告诉我们它累了需要休息。常见的保护机制就是睡眠、遗忘、逃避和不适应反馈。所以,坚持做一件让自己进步、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往往令人非常头疼。


如果你也经常长跑,肯定有过和我类似的经历:你觉得跑得很累,在跑下去身体吃不消了。并且脑海里不断回响着“我跑不动了”的声音,但一想到离自己定的目标里程还差一些,就决定咬牙坚持,于是继续跑了许久。


不知不觉中,你发现自己没那么累了,而且还坚持到了终点。很多跑过百公里比赛的人,也都说感觉最累的是五六十公里的时候,一旦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熬过去,越往后跑反而越没那么累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中指出:生理学家将我们运动中第一次感到的疲劳感称为“虚假疲劳感。开普敦大学运动科学教授蒂莫西·诺克斯认为,运动过程中第一次感到疲劳往往不是因为肌肉无法继续工作了,而是大脑过度保护的监控系统发挥了作用。


同样地,在工作和学习中,一旦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我们习惯的和熟悉的,大脑就会将这种行为归类为高能耗行为,进而限制我们的高能耗行为。并且这种不熟悉的感觉,会让我们的大脑把这种陌生的事物归类为让我们疲劳的东西,进而让自己退却。


所以“万事开头难”是有科学依据的。我们在做一件事或接触新事物的时候,在初期往往最容易退缩,我们会感到各种不适,非常想要放弃。实际上,这就是大脑的过渡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它努力让我们走“低能耗路线”,去做习惯和熟悉的事情,诱导我们去享乐,希望我们放弃。


而实际上,这种造成“开头难”的虚假疲劳感,往往在大脑的承受范围之内。就像在运动过程中,当我们的大脑第一次发出“我累了,需要休息”的信号,也在我们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它并不是我们的肌肉不能工作了的表现,而只是一种情绪和感觉。


同样,当我们开始一项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时候,这种虚假疲劳感会成为我们的障碍,造成我们中途放弃,或拖延。




如何克服本能,让自己做出改变并坚持下去呢?


前面我们说过,在生活中,如果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足够强大的动力支持,绝大多数人改变自己是非常容易失败的。我们知道了自身本能在拖我们的后忒,那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


一、让事情变得足够重要,克服动力不足


如果你过去未能成功地坚持做一些事,并不代表你将来也会失败。问题可能出在你没有看到做这件事的重要性上。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从这件事开始改变,并坚持。


《如何想到又做到》一书指出: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并没有所谓的动机型人格。人是因为环境的关系,因为在正确的时间处在了正确的或错误的位置,才去做事情的。


你认为更重要的东西,对你选择做什么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人嘴上说着要写作,却总是没时间,并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其他事情被排在了写作之前,等做完这些事当然就没时间了。


如果你真的很想坚持做某件事情,你需要弄清楚怎样才能让事情变得足够重要,重要到你愿意为了它而改变。




二、多坚持5分钟,克服虚假疲劳感


当第一次出现“我好累,我不行了,我要放弃”的念头,你要知道这是“虚假疲劳感”,它在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你要相信自己有能力继续坚持,那么就能够在坚持过程中,慢慢消除虚假疲劳感,进而让自己坚持完成。


在这一点上,我算是战胜“虚假疲劳感”的老司机了。尽管在此之前我都不知道“虚假疲劳感”这个概念。在外人看来我算是很自律了,做什么似乎都很能坚持。


实际上,面对每天每周每月的计划,尤其是一些不熟悉、有难度的事物,我也很不想开始,或者开始不久也想要中途撤离,去干点别的轻松又容易的,但我从小养成一个观念,就是事情没做完心里就不踏实,玩也玩不开心。


于是不想开始也要硬着头皮先开始,想放弃也要告诉自己再撑会儿,快要结束了。结果很多次我都发现,一旦我开始去做,投入其中,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而且当感觉累了再坚持一会儿,又不觉得那么累了,不知不觉就快做完了,完成之后又非常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于是下一次面对这样的任务,我就知道不管多么不情不愿不想,先开始做起来再说,过程中觉得累了再多坚持一下,哪怕5分钟,情况就会不一样。如此形成良性循环,我的自律就是这么养成的。


三、从简单开始,慢慢脱离舒适区


前面说过,我们的大脑在接受新鲜和陌生的刺激时,为了减少自身的耗能,会将其归类为高耗能行为,并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去逃避,不要让自己太累。


我们都说要跳出舒适区。一个人如果一直停留在自己熟悉和舒适的区域,他们很难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脱离舒适区。提出“舒适区”概念的发展心理学家阿拉斯代尔·怀特也认为,仓促地跳出舒适区,人们会感到非常多的不适应。最后很容易被打回原形,并且信心和动力也会发生损耗。




阿拉斯代尔认为,真正的成长大多发生在舒适区的边缘。当自己适应这种较为缓和的变化的时候,也能够更有效并持久地发生改变。我们行为的改变也是一样,从简单的那个部分开始,循序渐进。


以上三个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我们克服本能、减少改变阻力。当然这并不是全部,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建立阶梯模型,制定阶段性目标和里程碑实践,让自己看到整个进度条,避免因短期看不到成效就泄气。同时通过升级打怪不断实现目标,刺激动力。看得见的进步,能让改变更有效。


又如,利用社交磁力,让他人成为推动自己改变的力量。比如你想坚持健身,可以给自己找一个或几个伙伴一起制定和完成目标,或者加入健身社群每天打卡,甚至由你自己发起一个这样的社群,带领大家每天运动,这份责任感也会让你更容易坚持下去。


还有设置心理奖惩,让坚持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或者增加仪式感,帮助自己更快开始行动进入状态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当你知道我们之所以很持续做出改变的原因,你甚至都可以自己创造方法,只要对你是有效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在这些微小的改变和行为中,慢慢累积形成的。想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首先你要在自己身上克服人类的本能。改变很难,但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共勉。



(文章摘自网络)